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Q&A

「民間版」與「行政院版」兩岸監督條例草案之差別

本比較表內容由台大新聞E論壇記者蔣宜婷、蔣金整理

行政院版民間版學生對行政院版評論
審議方式
立法院對於兩岸協議只能包裹表決,全案通過或全案否決,不能修改。 除了全案通過否決之外,可以逐條修正、附加條款或保留。 一字不能修改,等同不能落實監督。
審查或備查
大事(送立法院審議)、小事(送立法院備查)的區別由行政院決定。就算立法院把備查改審議,適用張慶忠條款,三個月未完成審議,視為通過。 大小事區別由立法院決定。 如何區分大小事由行政院決定,等同於張慶忠事件重演。
衝擊影響評估
只有國安會的國家安全審查。 由締結協定機關向國會提出完整報告,有11項必要的報告事項(如對個別產業、就業的衝擊等),官方、民間評估報告都作審查依據,也有國會聽證制度,聽取官方民間差距。 評估層面不夠廣,又缺乏民間的評估,等於是虛應故事。
公民參與
談判大致完成後,才開公聽會。 兩岸談判前、談判中都舉行公聽會。民間亦可提出衝擊影響評估報告,且有國會聽證。 談判木已成舟,才願聽取民意,根本是此次服貿爭議重蹈覆轍。
國會監督
簽署前才向委員會做正式報告;在此之前,只與國會少數人私下溝通。 協議簽署前,行政部門必須提出締結計畫,國會都有監督權,並且可重啓談判。國會對締結計劃得以修正、保留、加附款。 事前與事中缺乏民主程序,國會也只能事後聽報告的密室政治。
資訊公開
未明確規定。談判協商中,政府沒有資訊揭露義務。 締結計畫必須公開,協議簽署前,草案內容也必須完整空開,並進行衝擊影響評估。 沒有落實資訊公開原則,仍是一種黑箱。
人權保障
未明確規定 明訂人權保障機制,並得以終止條款、訴訟救濟的程序落實保障。 各國簽署FTA都有評估自由貿易對人權的衝擊,政院版缺乏人權視野。
政府義務
未明確規定,沒有衝擊影響評估機制,也沒提出對受衝擊產業的因應方案或補救措施。 受衝擊產業因應方案與補救措施要一併送交國會審查。政府的措施補救應具備法律規範效益,應包裹送交國會審理通過。 對受衝擊產業明顯保障不足,沒有善盡政府義務。
公民投票
無此項規定,沒有設立任何特殊程序。 明確訂定。如協議涉及主權、政治事項,得以進行公民投票。 違反了涉及主權議題時,應遵守的「國民主權」原則。
本文授權協議為CC-BY-SA 3.0 TW,內容由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大新聞E論壇提供。